记者:刘教授您好,您从事美学和文学理论的研究有近三十年了,您能谈谈这些年来您学术研究的成长历程吗?
刘方:我进入这个领域,先是从个人兴趣爱好开始的。我80年代读大学的时候正好赶上中国的“美学热”,在这个契机下我开始对美学产生兴趣,在大学读书时开始研究美学。我的毕业论文是有关庄子美学的,而这篇论文也成为我第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这为我以后的美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生时我也是主攻美学的。所以以后我把这一兴趣做为了我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
其实我的学术研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术研究领域从研究生时的中国美学特别是禅宗美学到读博时的古代文学特别是城市文学。近期我又在研读考古学、艺术史、敦煌学等方面的书籍,希望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能不断地拓展。
记者:您有多篇文章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那您研究的有关城市文化的美学思想对当今的城市文化建设有什么借鉴启示?
刘方:古代城市的建设与生态息息相关,这个生态包括了自然的生态和精神的生态。古代城市如洛阳、临安,它们不仅体现了一种自然生态的平衡,更是人们精神家园的寄托。现代所倡导的幸福感等精神文明的建设从古代城市建设中能得到借鉴。现在从农村到城市或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非常大,那么人们离开故土,对于他们精神依托的安放问题应受到大家的关注。今天我们的城市建设者开始注重城市生态问题了,但是往往忽视了精神生态的问题。城市居所,同时也应该成为精神栖居的场域,从中不仅可以获得亲情、安乐和友谊等精神慰藉,而且也可以获得精神自由和精神解放,从而达到一种生命的诗性栖居。
记者:不少学生认为美学、文学理论课是枯燥乏味的,那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如何进行课堂改革的呢?
刘方:美的现象是丰富多彩的,但是你要探索美的现象背后的秘密,那么它一定是需要运用智慧,运用抽象思辨能力去思考的,对于初学者会感到有些枯燥。我们听一首动听的歌曲,很美;但去探讨美的本质是什么,美的起源是什么,我们怎么去体验美,形成美的感受……这些又都是非常复杂的哲学和美学问题。所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首先会让学生想去了解美的背后的秘密,先让他们对美学有向往;之后才是带领学生深入美学,让他们能享受到突破理论障碍之后的快乐。
我的课堂上,我会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他们讲的观点可以不正确,但一定要有他们自己的思考。我的目的就是想像“百家争鸣”般,让同学们在讨论辩驳中擦出思想的火花。现代的大众娱乐淡化了我们的思考能力,所以我会注重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生命的诗性之思。 我的教学改革也会注重一方面让我的课程更好地适应今天的学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更好地明白我们到大学里来是干什么的,目的何在。
记者:“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您一直以教学严谨著称,而您教的学生也大多是未来的语文老师,那您是如何把“德”、“才”融入到教学中教育学生呢?
刘方: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做出表率。我至今仍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 我每年都大量购买学术著作,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理论……首先严于律己。我的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开阔的知识视野、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历届学生都会认为我很严格,但我不会因为担心学生对我的评价而去讨好学生,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职业操守、良知和道德底线。我一直认为作为学生起码应该达到老师所教授课程的最低标准,真正爱学生是要对他负责任,而不是一味迁就。尽可能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去帮助学生,努力培养学生对于人生理想和生命价值的追求。这些我在践行着,正在逐渐把它们融入我的教学中。
对于学生学习或进行学术研究,我的建议是:要下苦功夫;不断开阔自己的知识和理论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并且勇于实践。我个人的体会是:勤奋和毅力而不是空想,是实现一个人的梦想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学生记者:汪淑英
中国·浙江 买竞彩篮球彩票app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